學英文-“官管”讓學生“被大學上”
感嘆大學“白讀”的人不在少數。最近出現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一位學生完成四年大學學業後覺得毫無所獲,於是推倒重來,掉過頭進了一所職業技術學校。這種對已往四年人生的徹底否定,實在需要勇氣。
大學生為什麼不能在學校學到有用的東西?學生們四年的時間不讀書又乾什麼去了?有人總結現代大學生的在校狀況是:30%的時間和精力用來應付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大堆無用的課程,30%功夫用在學英文、考級,剩下40%大部分用來談戀愛、社交、享受風花雪月,還忙不過來。
大學價值被完全否定的主要依據在於,它對學生畢業後的人生毫無幫助。
傳統認為,大學應該教給學生安身立命的本事,讓他們有個好前途。如果不能帶來可見的好處,大學教育就沒有價值。這種觀念是從上世紀“精英教育”一路延續下來,它對教育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工具理性的階段,可以說非常片面。可惜的是,國人大多持這樣的態度,對大學價值的評價標準更側重功用,簡單而實際。但現代教育理論卻認為,在一個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社會,大學教育理應有著更豐富的人文內涵,並不以知識傳遞和技能訓練為主要目的。
我們相信,絕大多數的中國大學並不缺少改變的意願,只是能力有限,心有餘而力不足。原因在於現行的大學管理體制。大學並不是完整意義的“獨立法人”歌倫比亞。無論辦學還是管理,無論是教學內容,專業設置還是教師素質,都必須服從國家行政部門的統一意志。學校不能自己決定,也就不需要承擔責任和風險,是對行政部門負責而不是對公眾負責。官辦大學、官管大學的模式,直接造成了大學與社會脫節,與教育精神脫節。
近年來,對中國大學的整體墮落,公眾有目共睹並不斷發出質疑,但往往得不到回答。也許往後很多年,我們仍然不得不面對這些令人心痛的現實,看著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在大學中浪費青春、喪失活力。大學教育沒能給他們帶來可見的未來,也不能支撐起他們對未來的信念,不是“白讀”又是什麼呢?
不同的水土帶來不同的生態,不同的生態造就不同的出品。可以說,國內大學的弊病是整體性的。二三線大學問題突出,還可以說是學英文受資源限制,頂級大學情況也差不多。以國內被認為是最好的清華、北大為例,這兩所學校的學生毫無疑問學習能力是最強的,畢業之後表現的平均水準也相當優秀,偶爾出個豬肉佬也是有水平的豬肉佬。但即使讀過最好的大學,結果又是怎樣呢?少數留在國內,多數選擇了出國留學,在國外“回爐”。據統計,清華、北大最好專業的畢業生有七成都選擇了出國,沒有出去的也只是因為條件不允許。
- Sep 24 Thu 2009 16:28
學英文-“官管”讓學生“被大學上”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