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射雕刻師吳海林:拿刀是不得已的選擇
手與刀
白皙、中指關節處有微微的老繭,那是長期執刀留下的印記。
這是美女壽山石雷射雕刻師吳海林的手。
這雙手不是在拿刻刀,就是在撫摩把玩原石。不是用相機拍攝圖片,就是在給石刻作品上油。不是在做飯,就是在整理家務。
在一盞類似熱播劇《暗算》中屢屢出現的綠色檯燈下,這雙手20歲就拜師執刀的手,多少還是有了歲月的痕跡。畢竟身為一個1周歲小孩的母親,吳海林還得做些家務。這雙手要做這麼多事情,但也少不了保養得好好的。
吳海林說自己是壽山石界剛入門的雕刻師,談不上“工藝師”。就好像匠、師、家的層次差異。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國石家鄉福州,即便是從業者分成幾種的羅源,成百上千中要找出這麼一位女性的工藝師,還是相當不容易的。
第一次見到吳海林時,心中不免質疑:“這個美女真的是壽山石工藝師嗎?”
“你不是第一個這樣問的人。”設計者、品牌創始人吳海林笑著說,許多人看了都會疑惑,沒想到福州壽山石界竟有這樣貌美藝精的工藝師。
走進吳海林的工作室,仿佛進入了一個石頭藝術的小型展覽館。雖然面積不大,但是抽屜裡用錦盒盛放著的上百個各種款式的壽山石作品,讓人禁不住讚歎。一問,這還只是陳列待轉手、朋友委託雕刻加工的部分,而在里間她自己的珍藏櫃裡,還靜靜地擺放著幾百件或擺或臥的作品呢。
手工是吳海林的堅持。“手工能表現出層次,呈現每一個步驟的變化。”吳海林說。因為是採取純手工的方式,而且每個石頭都會有所差異,沒有一模一樣的。
1982年生的吳海林是羅源人,年紀輕輕的就跟隨同鄉入行,她拜著名壽山石藝術家劉東為師,學做人、學品石、研習雕刻技藝。慢慢地,她和丈夫羅嘉林做起了自己的工作室。
由於一直喜歡留心收集小玩意,也喜歡幫朋友刻印,吳海林陸陸續續推出了一些作品,寄放在朋友的店裡。不料,幾件作品隨即以不菲的價格出手,這馬上引起了客戶的極大興趣。“也許是福州女工藝師很少的緣故,人們對出自女性之手的作品的認識還很有限,要知道,女性視角、細膩的刀法並不多見。”
個性化生命再造
為什麼光明橋珠寶城一帶許多人都把石頭交給海林刻?
手藝好嘛。
畫家用彩筆劃圖,海林用刀來雕刻。一個外形醜陋的原石拿過來,先品石,看石型、適合做什麼,是印章、手件,還是擺件,必須因才施工。“有沒有裂紋、是否存在瑕疵,如何創作,才能化腐朽為神奇。”
“一相抵九工”,海林說品石非常關鍵。再就是畫設計稿,畫草圖、輪廓,既可以畫在紙張上,也可以直接畫在石頭上,鉛筆、毛筆都行。弄型,也就是打坯,接下來就是動刀了。刀工完畢,修光,成型,磨光。經過這樣的工序,一件作品就算完成了。
“一般的手把件要一兩天,原雕的,要幾個月、上年的都有!”海林笑著說。
每個作品的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從交到客戶手上開始,這件作品就仿佛有了生命,而不再是一隻單純的、冷冰冰的石頭。
“不同凡響的相頌”。這是一位大師對海林作品《相頌》的評價。《相頌》于2005年製作完成,被業內著名刊物《中華尚品》第一期收錄。《相頌》是一尊結晶芙蓉作品,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個身材曼妙女子的背影。她腳下殘垣斷壁中那些支離破碎的殷商玄鳥、戰國玉璧、青銅禮器、羊樽、漢螭,環繞、烘托一女性的形象,演繹著華夏遠古文明的足跡與進程,歌頌華夏文明孕育、傳承之生生不息。
吳海林別出心裁地利用該原石的自然天成,且運用傳統技法和題材,看似平平,然而卻在作品的主題提煉上得到了昇華,昇華的主題讓人們感受到作品于盈尺之間濃縮、承載了作者的無數懷想和留戀。那份雋永和內涵令觀者回味無窮、難以釋懷。難怪,大師在最後評價說“這是一幅耐人尋味的畫卷”。
同期雜誌被收錄的還有海林的另一作品,是一副對章。
2006年八九月,別人送到海林手裡,那是從臺灣回流的一件作品,曾經在朋友店裡放了一兩年而無人問津。海林經過精心構思,用了十天時間,將頂部七星龜砍掉重做,砍掉了5釐米左右,因此矮了一些。
“我看它有紅黃白三色,色彩豔麗,適合吉祥的東西,寓意非常好,於是刻成龍鳳,剛好紋路對稱。而對章本身就很稀缺。”
海林完工之後,對章被朋友拿回去,不料當天上午就出手了,價格足足漲了2萬元。更驚奇的後頭,當天下午,又有人加價1萬元接手。那個朋友告訴她時,電話裡難以抑制的興奮。據透露,那件作品到現在,升值到大概8萬元左右了。
“石頭就是需要再創作,好的工藝是一種創作,藝術價值得到真實的體現。”海林告訴記者。
拿刀是不得已的選擇
近年來,壽山石界好事連連,從國石評選名列四大候選國石之首,到“中國印”成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和壽山石列入奧運會指定禮品,到央視6集壽山石專題片的熱播,再到壽山石雕進入國務院頒佈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壽山石這一種延續千年的文化載體,從未象現在這樣引起世人的廣泛關注。
與此相關的是,壽山石文化也從一個相對封閉的,只屬於少數擁有者、把玩者的“小圈子”文化,從過去的帝王貴族、文人雅士,到改革開放以來的港臺收藏家,發展到現在,對壽山石的收集、欣賞和品評逐漸擴大到一個比較寬泛的圈子。
光明橋珠寶城、特藝城、民間藝術館,還有分散在市內各地的壽山石店鋪,都有吳海林多年來的老客戶。
事實上,每一件精美的壽山石藝術品,無不是經巧思妙想之後的驚天之作。這樣的一件藝術品給你一瞬間視覺與心靈的震撼,擺在人的眼前誰不心曠神怡、愛不釋手呢?
圈內石人、朗軒主人李林這麼評價,“工是最重要的,是靈魂所在,壽山石資源逐漸枯竭,質地上乘的原石固然重要,但石頭再好,未經雕琢,也僅僅是塊礦石,文化的傳承、文明的延續,這些礦石僅起到一個載體的作用,而雕塑藝術,才是一塊頑石的靈魂所在。
吳海林說自己最抱歉的是整天和老公拴在工作室裡,沒好好照顧兒子,孩子今年1歲多,只好讓婆婆辛苦去帶了。她每天長達幾個小時地埋頭燈下。每當創造出自己滿意的作品,愛不釋手,一點都不覺得枯燥。但是,海林也坦誠“用眼量比較大,晚上加班,安靜、利於創造,白天休息。”
眼下,海林工作室已搬到光明橋珠寶城對面,自己收藏一些,也兼做一個小型的展示平臺。沒事的時候,她要麼四處走走、淘淘寶,要麼就掛在網上,流連于幾個壽山石的專門網站,既推廣自己的作品,也不放過任何一款珍品。一旦發現喜歡的珍品,她會馬上參與拍賣,直至收入囊中才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