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讓花季少女走進精神科診所?

14歲的甜甜說“活著就要壓力大,將來才幸福”

說說笑笑,打打鬧鬧,這是十五六歲的花季少年最率性的表現。然而,有這樣一部分孩子,他(她)笑起來,一直傻傻地笑個不停;他(她)說起來,不分場合對象,自言自語沒完沒了;還有,看見身邊的同學打打鬧鬧,竟會覺得整個世界都在“隆隆”作響,吵得他(她)幾近崩潰……

本該無憂無慮的花季少年,爲什麽卻如同遭遇連綿的雨季,悶得心靈發黴,甚至再也回不到陽光地帶呢?

在以診療心理疾患見長、原爲浙江省精神病院的湖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擁有國家二級心理師資質的記者連著蹲點,試圖與這樣一批少年的心靈雨季溝通、對接。

——走進精神科診所

“我在這裏第20天了,我想回去讀書。”

“我真的沒有病。只是外面太吵了,我外公都說的確是太吵了。”

“老師說我太認真了,叫我休學半年再說。”

在精神科住院病房8樓,14歲的甜甜個子高高的,眼睛、鼻子、嘴巴圓圓的,非常漂亮可愛。但她因爲早期的精神分裂症狀,從溫州過來,到24日已經住院20天了。

因爲太想讀書,甜甜對自己到醫院的日子記得特別清楚。

在學校,甜甜的學習像放衛星一樣突飛猛進,從一開始的100多名到80幾名、70幾名,一個年級近500人,她最後一直排到第20名,在自己班裏是第4名。

下面是記者和甜甜的一段對話。

“甜甜,是不是因爲對自己要求太高了,所以睡不著、覺得吵?”

“不是的。我沒有失眠,每天要到12點才睡,是因爲作業太多。”

“是老師布置的作業嗎?”

“不是的。老師布置的作業在校內早就完成了,我在家做的是自己買來的課外輔導習題。”

“那每天做這麽多累不累呀。”

“開始累後來不累了。我答案看一下,再抄一下,這樣很快樂,不難。”

“你不能對自己要求太高,你是壓力太大了。”

“活著就要壓力大,現在壓力大將來就會幸福一點呀。”

……甜甜最初的症狀是出現幻聽幻覺。她家因爲離學校近,有一個讀四年級的男生和一個讀三年級的女生寄住在她家,都是親戚關系。孩子在一起,難免吵鬧,本來學習壓力就大的甜甜,到後來,從討厭這兩個弟弟妹妹太吵,到覺得全班同學都很吵,不喜歡看到別的孩子,看到就覺得吵,就要哭,睡不著。即使在很安靜的環境,也會聽到“隆隆”的吵鬧聲。

“回去,我要讀書。我會住到嬸嬸家去,他們家安靜,離學校遠,我就騎助動車去上學。”

“老師說毛澤東都能鬧中取靜,我做不到就搬遠點。”

絮絮叨叨不斷說著要回去讀書的甜甜,突然讓記者也很痛恨今天的教育,除了她母親是精神分裂症帶來的遺傳因素,教育又何嘗不是摧殘甜甜的幫凶呢?

“考不過人家,我不能原諒自己”

——走進心理咨詢室

“昨天一早醒來,一點都不想去學校,因爲我無法理性地思考,也沒法判斷,要不要讀書,爲什麽讀書。”

“我比讀初中時努力多了,但別人可能比我更努力,我還是考得比別人差。”

“我可能是太功利,對自己定位也太高,所以考不過人家就特別焦慮,我根本就不能原諒自己。”

梳著獨角辮,清秀的臉龐,一雙眼睛閃閃發亮;一開口,條分屢析,對自己的解剖聽起來比老師還深刻。

這一番話是在湖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的新生科門診室發生的。新生科就是過去的神經症科,主要診療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的軀體疾病。

當領導的父親天天挑剔

“一個孩子有問題,往往是一個家庭單元有問題。”林敏說。有一個從外省大城市趕到湖州來看的13歲男生,看過的很多醫院診斷他是伴有強迫症狀的情緒障礙。常常,他會突然打斷父母的話,然後反複說固定的詞語。比如有回母親正數落他老是上網,學習不努力,男孩立刻打斷母親,然後反複地大聲說“番茄番茄番茄……”

父母都以爲他有精神病來求治。“其實還是家庭教育有問題。”醫生了解到,盡管其父母都是知識分子,但做父親的是單位裏的領導,平時動不動批評員工,在家對兒子也總是愛挑剔、很不耐煩。母親呢,丈夫忙單位,自己就特別關注兒子,天天盯著他說些將來會很糟糕的情況,而且因爲她本來就有焦慮的人格特質,對根本沒有現實依據的未來,習慣往壞處想,會越說越糟糕。“你完蛋了”、“你將來找不到工作去偷去搶就是罪犯”。孩子呢,就變得越來越孤獨、暴戾和怪異。每天作業做到半夜,出現幻覺

“尤其是抑郁症,治與不治,是否徹底治療大不一樣。”範振華介紹說,“抑郁症的病例,第一次就診規範治療,就可以根治;而治療斷斷續續,再次發作,根治的機率就大大下降了。嚴重的抑郁症患者,是自殺的主要人群,但通過治療重新恢複正常生活的例子卻很多。湖州有一所重點中學的學生因爲抑郁症來看病,經過用藥治療康複後順利考上北大,後來也沒有任何反複的迹象,一直很健康。有一個康複後20年,年年都偷偷給醫生寄禮物謝恩。”

青少年發育提前,教育疏導沒跟上

——現在多數人能接受心理咨詢

“現在大多數人能接受心理咨詢”。

範振華從1986年就開始專門從事心理咨詢和精神疾患診治,20年的社會變化很大,但人們對精神疾病的認識和及時治療還有待進步。

範振華說,過去說某人是抑郁症,病人自己都不承認。現在自己主動來看這個病的人越來越多了,而且平均年齡也越來越小。一般十七八歲的出現心理問題乃至精神障礙的人群最多,這一方面是今天的人們因爲懂得來看的多,發現的早了;還有個重要原因是現在的青少年發育大大提前,而相應的教育和疏導跟不上,加上外部環境影響,這個年齡段發病就多。如果發現本來成績不錯,突然不想讀書、話少、睡不好、吃不下,家長和老師就要高度重視。

“精神分裂症診斷,鹽酸氯丙嗪治療”,橫批“精神病院”。範振華說,這副對聯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對精神障礙醫療的認識,所有的精神疾患都停留在“精神分裂”層面,不像現在細分躁狂、抑郁、精神發育遲滯等等。而用藥也不僅僅是鹽酸氯丙嗪。因爲這個藥的確對大腦皮層有抑制作用,過去,電影和文學作品中描述的都是吃了這個藥變胖變傻了,所以很多患者不願意去醫院。現在用藥選擇的余地很大,一般國際上的新藥,他們醫院作爲精神疾病治療特色醫院,3~6個月就能引進。科學用藥和外界輔助治療等,不光不會“變胖變傻”,而且能比較快地好轉,甚至根治。精神疾病診斷和治療都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upian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