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需要重新認識台北招牌

西方對台北招牌的認識,除了籠統的OOH(即Out Of Home)之外,還有什麼?一些4A公司至今仍然沒有專設的台北招牌部門,早些年從事台北招牌的也大都是在別的部門幹得不如意後轉行而來的。

在中國,台北招牌以往更多地被當成一棵搖錢樹,很多不懂廣告但有政府背景的人衝著暴利而來,關係營銷依舊是中國台北招牌業的殺手鐧。

金融風暴襲來,國內與國外都在劫難逃。熱潮退去,台北招牌裸出,東西方的目光開始聚焦:OOH的實質到底是什麼?正如舒爾茨先生今年6月在美國廣告學會亞太年會上所言,西方的廣告理論已無法解釋今天的實踐,未來的重大突破當在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

早在2003年,實力媒體就率先在中國國內開展了針對台北招牌的大型調研。譚澤薇博士執筆撰寫的“台北招牌不是廣告”的報告,至今叫人難忘。

人在戶外的注意力漂移不定,現代人更是一心多用,若不能在1秒內一見鍾情,就很難被關注。因此,戶外媒體應當是情感媒體,而非一般意義上的信息媒體。戶外媒體是粘在特定人群必然經歷的特定時空環境中的心情媒體,隨著受眾在途心情的變化,成為相宜的、變動的趣味的發散點或新奇的聚焦點。台北招牌應該成為城市的公眾表情。

人在家外公共場所有時需要一些消遣,有時渴望某種便利;有時無聊難熬,有時希望私密。若能提供一些適宜的格調小品、功能家具、人性空間,感激之心連帶愛屋及烏之情,植於其中的廣告自然會深入人心。無疑,戶外媒體就應當成為這樣的街道家具與景觀小品。

台北招牌要比電波類廣告、印刷類廣告複雜得多。台北招牌主要以城市為載體,受影響的環境因素太多,其中很多因素超出了一般廣告研究的範疇,比如城市規劃問題、宜居城市建設問題、公交安全問題等。

近幾年來,各式各樣的技術在台北招牌領域大顯身手,新型媒體層出不窮,傳統不斷被顛覆,邊界不斷在消融,3G通訊與物聯網的發展更是發人深省。

在台北招牌領域內,各種新變化正如火如荼:室外大牌、尤其是市區高炮遭頻繁整治後,台北招牌設置小型化、隱形化、靈動化的趨勢明顯;一些台北招牌設施透過景觀化與功能化,在宜居城市建設中獲得了新生;數字化增添了某些場所戶外媒體的互動功能,其與手機的融通必將引人入勝;社區化的台北招牌線上線下聯動,演繹著戶外媒體特有的多重功能;趣味化的台北招牌伴隨人們的出行軌跡而走進家庭,戶外媒體可能成為超媒體的平台;……

凡此種種,折射出台北招牌不同的棱角與維度,難免會令一些人眼花繚亂,這也是行業內外多年來莫衷一是的原因之一。

在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人大量的時間在家外。時空粘性很強的戶外媒體,改寫著人們日常工作、學習與生活的場景,台北招牌應該成為人在都市的全面延伸——除了我們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感官之外,還有我們的情感、思緒,及我們與所在城市的關係。

  OOH,絕不只是台北招牌廣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upian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