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視訊會議-遠程教育理論研究的重要性

什麽是理論?理論是一組相互關聯的命題。“理論是一套相互關聯的概念、定義和建議,通過詳盡地說明各變量之間的關系,對現象提出一種系統的看法。其目的是對這些現象作解釋和預言”。“理論必須解釋和預言特殊的現象,不尋求解釋和預言任何事情的陳述不是理論。另外,理論必須是能夠通過實踐檢驗的,即使當時無法得到驗證,那麽在未來也是可以驗證的。理論的基本組成是概念和變量,它們相互聯系而形成的陳述就是命題,一個命題可以是一個公理、一個假設、一個定理、一種經驗的概括,一組命題相互聯系就形成了理論”。

理論體系也叫理論框架,是指一系列概念、範疇、規律按照一定邏輯關系而生成的理論系統。相對經驗體系而言,科學的理論體系則是“在經驗體系的基礎上經過理性思維對經驗知識進行加工而得到的,是從客體的內在聯系和運動規律性方面反映客體的內在邏輯關系的概念體系。”概括起來具有三個特征:(1)理論體系注重揭示客體內在聯系和深層次的運動規律。(2)理論體系是一種用以說明事物本質特征的抽象體系。(3)理論體系具有廣泛的實際運用的範圍。

理論研究有六個步驟:(1)描述實踐;(2)某些概念的定義;(3)一般的說明;(4)一個或幾個假說的說明;(5)根據後來的觀察對假說進行評價和再造;(6)各種原則的說明。體系:若幹相關事物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而構成的一個整體,如理論體系、語法體系。體系由要素、結構和關系組成。

理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理論研究對于一個實踐領域的生命力和發展狀態至關重要。長期以來,遠程教育界的人士都指出理論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早在1988年澳大利亞的喬斯琳·卡爾弗特(Calvert,J.)女士就認爲:“理論旨在建立普遍性原理,然後爲了提高它的預測力還要在不同環境下加以檢驗然後完善這些原理。在遠程教育領域我們在這方面幾乎沒什麽進展(Calvert,J.,1988)。”一個領域的理論基礎能夠描述實踐並指導實踐,爲指導其進一步發展提供基本方法和途徑。思想觀點的力量將通過聚焦研究問題、發現知識、建議選擇方案來直接影響實踐。既然思想和理念會指引遠程教育的實踐發展,那麽就要投入專門的力量來發展一套有機的、嚴謹的、站得住腳的理論。(遠程教育)理論體系至今不完善,還遠遠不能滿足活躍的實踐的需要。弗萊德·薩巴(FarhadSaba,2000)和希拉裏·佩雷頓(HilaryPerraton,2000)等許多專家也都呼籲理論體系的完善,呼籲建立在理論基礎之上的研究(theory-basedresearch)。

遠程教育際代理論

若要追溯遠程教育的起源,我國學者謝新觀教授和張亞斌教授對此較早地進行了研究,並提出了有別于西方學術界的觀點。他們依據人類社會的總體發展進程以及媒介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將遠程教育起源追溯至人類社會形成之時和人類社會形成之初,這些探討爲遠程教育開辟了文化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視角,大大提高了遠程教育科學研究水平。在這裏我們僅探討有關有組織、有系統的遠程教育發展曆史的際代理論,、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信息技術對遠程教育的作用比以往明顯,加裏森、尼珀、澳大利亞的範恩斯(Fames,N,1993)、詹姆斯·泰勒等四人都把新技術的使用看作是引領變革的潛在力量,依據信息技術對遠程教育進行分期斷代,盡管分期各不相同。遠程教育的際代理論是針對有組織、有系統的遠程教育發展曆史,以信息技術發展爲軸對遠程教育進行劃代的理論。

1.尼珀(Nipper,S,1989)把遠程教育的三個模型和技術的曆史發展(分別是印刷技術和鐵路運輸、多媒體教學系統和當時的電子傳播技術)聯結在一起,把第一代遠程教育描述爲函授教學。第二代遠程教育則融合使用廣播電視、錄音帶、錄像帶和其他類似的多媒體教學設備以及印刷材料。第三代遠程教育主要使用雙向通信技術。

2.加裏森(1985,1993)依據信息技術的革新,將遠程教育中三代信息技術劃分爲函授、電子通信和計算機。第一代函授教育使用的技術包括印刷、郵政服務和運輸技術、電話、廣播電視和錄音錄像等多種通信技術,實際就是多種媒體技術的綜合使用。第二代以電子通信技術爲主的遠程教育使用的技術主要是雙向視頻會議(以及音頻圖像系統)。而計算機以及基于計算機的多媒體、計算機會議和網絡技術等都屬于第三代信息技術。

3.詹姆斯·泰勒(Taylor,J.C,2001)認爲遠程教育經曆了五代:第一代函授模式,第二代多種媒體模式,第三代遠程學習模式(telelearningmodel),第四代靈活學習模式和智能的靈活學習模式,第五代“智能的靈活學習模式”。①“五代法”將最新的技術革新引人遠程教育中,並以一所大學(澳大利亞南昆士蘭大學)示範了這種際代的遠程教育。

以上國外學者都把電子通信技術(雙向視訊會議系統)爲主的遠程教育單列爲一代(即尼珀的第三代,加裏森的第二代,泰勒的第三代),這種分類並:不適于我國國情。雙向視訊會議系統在我國遠程教育曆史發展中並不明顯,持續的時間相當短暫而且多是試驗性的小規模使用,沒有形成主流。進入90年代中期,網絡媒體技術的使用迅速擴張,與廣播電視媒體並列爲我國遠程教育的主流媒體技術,由此進入了第三代遠程教育。

總地來說,遠程教育際代理論參考了技術發展史,理論的産生具有明顯的邏輯歸納性質。

遠程教育的四種基本理論

莫裏認爲一種完美的理論有如下的四個特點,這對理論建設有重要意義。1.一種理論體系必須允許以經驗檢驗的演繹推理。就是說,它必須爲它自身的解釋和證明提供手段。2.理論必須既與觀察一致,又與前已生效的理論一致。3.理論必須用各種簡潔的術語來說明。能用最簡潔的形式來解釋其大部分內容的理論是最好的理論。4.科學的理論必須以各種經驗的事實和關系爲依據。

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是遠程教育研究的青年期,這個階段湧現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除了1986年基更概括的遠程教育三個基礎理論(獨立與自主學習理論、教學工業化理論、交互與通信理論)外,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又出現了一些新的理論,影響較大的有:遠程教育際代理論、等效性理論、虛擬交往與三種存在理論、人本主義學習支持服務理論。這些理論都符合上述莫裏所說的四個特點。其中,教學工業化理論是將遠程教育與其他産業橫向比較的成果;際代理論是遠程教育反觀自身曆史的縱向研究成果,體現了一種曆史觀,也應算作一種理論;人本主義學習支持服務理論是將人本主義心理學用在遠程教育領域歸納産生的;獨立與自主學習理論、雙向通信和交互作用理論、等效性理論、虛擬交往與三種存在理論這四種理論是針對遠程教育獨特的教與學規律研究的成果,可以統一歸人“雙向通信和交互作用理論”。

遠程教育各類理論同其他學科的理論體系一樣,有其各自的實踐來源和指向,推理方式也不相同。下面筆者擬從各類理論的推理方式出發來考察其主要觀點。

人本主義學習支持服務理論

這個理論是筆者單獨概括提煉出來的,以往被劃分到“交互作用與通訊理論”,從屬于整個遠程教與學理論群(或前面所指的“獨立與交互學習理論”)。而實踐證明這是一個獨特的領域,而且從理論上來看的確有其獨特性。

在第一代遠程教育中,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濃縮在一個個教學包中,及時的反饋是不可想象的。但第二代基于多種媒體綜合使用的遠程教育爲及時的反饋、提高學生保持率提供了可能。在此背景下,一直在英國開放大學主管學習支持服務的戴維·西沃特提出了持續性關注理論(continuityofcounselling)。他的推理有兩個前提:最複雜的官僚政治中一個中間調解人是必需的;遠距離學習過程同傳統教學形式的一般差別是缺乏面授教學形式迅速的教學信息反饋。他把遠程教育分別與最複雜的官僚政治和傳統教學形式作了正向和負向對比,采用類比推理法來推出“遠距離教育系統在學生個人和教學包之間加入一個中間調解人是必需的”,“遠距離教育機構除了提供一個教學包外,還必須具有咨詢和教學輔導的功能”,“遠距離教育系統保證教學質量的是關注的連續性”這個命題。他在實踐工作中演繹了這個命題,成功地解決了遠距離教育系統的老問題——避免了可能産生的高辍學率。

在英國開放大學教育指導與學生支持服務中心(CentreforEducationalGuidanceandStudentSupp—ort)工作了25年之久的歐蒙德·辛普森教授在1999年提煉出“咨詢服務”這個範疇。這個術語被用在遠程教育領域最早出現于英國開放大學,當時人們用它指代所有的非學術性的支持服務。辛普森將遠程教育學習支持服務與人本主義心理學結合起來,認爲以各種形式出現的學習支持服務理論其來源不外乎是人本主義心理學。他總結和提煉了一系列學習支持服務的工作經驗,以“咨詢服務”來包納遠程教育領域裏除了課程材料開發和制作的其他所有學習支持服務,對實踐具有很強的指導性(OrmondSimpson,200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upian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